2005年8月10日星期三

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似乎都将上大学作为一个就业的手段,也就是将就业作为上大学的目标。好多人就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就业是目标,那为什么不上技工学校而是上大学?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最初,我以“大学非高楼大厦之谓,乃大学问大智慧也”来解释这一问题,技工学校的教学直接面对生产,而大学课程更多地偏向理论学习,似乎大学要比技工学校高一个层次。

虽然我意识到我的解释不是很合理,很牵强,但是我找不到我自己能够理解的更好的解释。

读杜维明先生之《什么是儒家之道》一文,偶得一句“修身本身是一种目的而非达到目的手段”。顿悟,以此解释这个问题似乎更为合理。

从儒家的角度,学习几乎是修身的唯一途径,一个“深广的过程”。在此,不论是上技工学校还是大学,我们是不是都可以看成我们的“修身”呢?如果我们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为我们“为什么不上技工学校而是上大学”找到了答案,也就为我们的大学学习找到目标!

解析一下杜维明先生的话,修身有两种目的,一是修身本身就是目的,修身就是为了修身;另一个是修身都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修身的两种目的就对应大学的学习和技工学校的学习。

实际上,技工学校的学习(修身)当成了一种手段,一种达到目的(就业)的手段,我们可以作如下左图简单的说明,“人”学习直接面向就业。

而大学学习我们可以用如上右图来说明,“人”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修身,即自我的实现。“外在事物”指的是财富、权力之类,包括左图的“目的”。从“修身(自我实现)”到“外在事物”这一过程是我的一个分析的结果,“人”一旦自我实现之后,获得这些外在的事物是自然的过程;从“人”到“外在事物”这条虚箭头就是左图中的箭头。
在文章中杜维明先生还指出“作为根基的修身使我们在生活世界中获得可靠的基础”,比较两图,如果将修身作为一种手段,人就不可能超越外在事物,目的就是终点;如果将修身作为目的,自我实现的“人”就能超越外在事物,而不受外在事物的限制。

在杜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文化、社群与道》中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杜先生所带的博士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是转入其他行业后,很快就有出众的表现,这是不是这些博士生超越外在事物的一个结果、一个体现呢?
20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