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功利化教育的批判

在我的博文《贵州市,你他妈到底属于哪个省?》的留言中,有这么一条:

“你个比在这里叫什么.老子就是不知道.你做个小白领有什么了不起.不知道了就不能活了.你瞧不起我们这些不知道的人.我们还瞧不起呢.你了不起啊.死比.杂种.”

很奇怪,看到这个网友的留言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恼怒,也许长期浸淫于互联网,这种话看多了,以至于水火不侵。

我不知道这位网友怎么定义“瞧不起”。对于问“贵州市属于哪个省”这样问题的人,我只是在心里发一声叹息,从此对这个人的知识广度有了一个浅显的印象,如果他有一定得学历,我还会怀疑他的知识和他的学历不对等,不知道这算不算所谓的“瞧不起”?

我敢肯定,这位网友绝对没有看明白我在这篇博文中要说什么,但是这种读不懂文章,遇上不同观点的文字就泼妇骂街的网友绝对不在少数。会上网聊天,会使搜索引擎,会读博客,我想必然是受过一定程度教育,不禁要追问,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看新闻,幼儿园教孩子识字,孩子认识一个字家长需付费五毛,还自称公平合理。这听上去有点荒诞,但是将其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缩影毫不为过。

孩子上幼儿园仅仅是为了识字吗?孩子识字数是衡量一个幼儿园好坏的唯一标准码?当然不是,仅仅是技能锻炼的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一些和他人相处的原则,培养兴趣等等,和这些项目相比,识字并不是那么重要,也不那么困难。五毛钱教孩子识一个字,更是从一个侧面说明教育的功利化,用一种投入-产出的思路去看待教育,我们教育口号“百年树人”喊得那么响亮,可惜,我们却等不急,毫不羞耻地给牙牙学语的孩子要五毛钱。

可以拿更高层次的教育与之对比,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都可以。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接受教育的人学会某种技能,正如幼儿园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识字一样,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接受教育的人去如何感受世界,感悟人生!然而这种无法立竿见影地产生效益的教育目的,并没有被社会和教育体系认同,教育体系的不认同,反过来影响受教育者的选择。

高中文理分科时就是很好的证明,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理科,而差一点的学生自认为学不好理科才会去选择文科。我一个成绩很好的朋友,在高中文理分科时选择了文科,物理老师摇头晃脑,无不遗憾——这么好的成绩怎么偏要选择文科呢?

这中选择的背后,就是投入-产出的思想在作怪,学理科,得到一门实实在在的手艺,学成之后能快速转换为真金白银。学文科,耍嘴皮子,就没有这么实在了。搞理科的,学术成果很容易得到应用,学文科的,可能老死你都发表不了一篇论文,事实上,很多人文学科类的著作都是在作者死后若干年之后才被发掘出来。尤其在当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下,社科类的学术成果也只能冠以社会主义这一特色才能得到主流的认同,更是加剧真正的社会科学的衰落。

可是,重理轻文的人们又忽略了一个事实,西方的现代科学,却是发轫于笛卡尔、培根、费希特为代表的进步派——哲学。

前段时间,重庆一万多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引起轰动。今年全球经济哀鸿遍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是惨不忍睹,而正是以投入-产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谁又愿意去投入呢?从这个角度说,一万多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是合理的。一万多名学生放弃高考,也说明了中国现在的教育沦落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从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到主动放弃,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教育从天堂堕落到了地狱。

回到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就不难看出,为啥有那么多只会骂街而不会表达的网友了?这种投入-产出式的功利教育,只负责像传授技艺一样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关心学生今后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学计算机的只叫学生如何编程,学会计的只交学生如何算账,学机械设计的只交学生画图。可是,在生活中,这些技艺是需要与人交流或者交换的,否则这个学生无法生存的。而小到人与人的交流,大到社会结构重建,都需要被我们所摒弃的人文学科!

回想我受到的教育,最愉快和自豪的不是学校的那一部分,而是自己私底下读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当我读了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才知道自己是个文盲;读了《万古江河》,直想拿头顶墙壁,我以前读到的都是些什么历史?读了《中国农民调查》,我也才知道,这个时代并非如纸上描绘的那么美好;读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才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岂是一个“封建专制”说得清?.......

最近读民国那一批精英的书多一点,很怀念那个时期,甚至在我心中,民国时代这一批学贯中西的精英堪比春秋诸子百家,可是随着大一统的思想,一代学术精英就这么夭折了。或许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中找到这样的影子——权力的争夺越厉害,学术越繁荣。

我时常想起小说《白鹿原》中拒绝当教育局长而开馆授徒的朱先生,会联想到坐在大槐树下给3000弟子讲学的孔子,还有庞涓、孙膑、张仪和苏秦的师傅鬼谷子——那些知识与学术自由传播的时代,以及圣人。
----------------------
2019-05-13:原名《骂街的网友,你骂谁?》迁移时修订。

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戴好你的套套


朋友推荐看了一部电影《超速绯闻》,并强调不是一部喜剧片。刚开始,看着看着,忘记了忠告,当成了喜剧片,看到中场,又觉得是一部情感片,最后又觉得像一部严肃的电影——反应很多问题。好电影之所以是好电影,就是能够引起猜想和争论。

第一代在高中时有了了第二代,第二代同样在高中有了第三代,车太贤就这样在不到40岁当上了外公。然而已经当上了外公的车太贤,过着单身贵族的生活,看上去还很年轻,不时有美女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当他的女儿,看上去基本上和他同代的女孩,带着他的外孙,背着大包小包找上门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荒诞。电影中的朴宝英不仅代表她自己,也代表他母亲,也代表所有的未婚妈妈。

朴宝英参加了他爸爸车太贤主持的一档节目,随着比赛的进行,朴宝英离冠军越来越近,车太贤与朴宝英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车太贤为了保住声誉,希望女儿不要继续参赛,而朴宝英为了实现梦想,拒绝父亲的要求,当这个矛盾被推向顶点的时候,朴宝英替所有的没有爸爸的孩子问:“别人都有爸爸,凭什么我明明有爸爸,却只能说没有?”,车太贤淡淡说了一句:“可我从来就没有想要过”。我相信,这仅仅是车太贤当时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用来掩饰自己心虚的话。他从来没有想要过孩子,但是他觉得是他毁了朴宝英的母亲的人生,他愧疚心虚。

朴宝英带着孩子离开了,此时朴宝英的生活,是所有未婚妈妈艰难生活得一个缩影,要照顾孩子,同时要养活自己和孩子。

未婚妈妈,未婚爸爸,绝不能用对错去评价的,但是谁又该对这一切负责呢?

还好,最终电影给了一个喜庆的结局,但是电影仅仅是电影,并不是所有的没有爸爸的孩子都像朴宝英一样能找父亲,还能和父亲融洽相处。

看了这不电影,脑子里是不是问一个问题:性快感和繁衍,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臆想了这么一段历史:最先开始的时候,就是人类的祖先都还没有成为猴子的那个时候,交配是没有快感的,偶尔有“人”变异,交配的时候有了快感,然后这个“人”相对于种群中其他“人”就非常乐于交配,这样他的繁殖能力就超过了种群中其他“人”,通过自然选择,交配时没有快感的“人”被淘汰出局,剩下的都是乐于交配的“人”,这就是人类的祖先了——和我们一样乐于交配。这时,交配目的已经不仅仅是繁殖社会主义接班人了,至少追求性快感已经成为交配的部分目的——否则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发明那么多的避孕药具?

可见,性快感和繁衍是相互促进的,性快感促进人类繁衍,繁衍反过来加强性快感的遗传。

自然选择是如此的神奇,有享受了性快感权利,就得承担养育后代的义务。但是,这个结果明显对女人不公平,在繁衍的过程中,同样享受性快感,女人却要比男人承担更多的义务——提供子宫,提供乳汁,耗费更多的精力。本来在群居的时代,乱搞男女关系是正常滴,孩子是没有爹的,孩子是族群共同的孩子,不存在抚养问题,女人在怀孕和哺乳期间能够得到其他同伴的照顾,生活有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女人的不公平。

进入了男权社会,孩子是要有爹的,这就要求一个女人只能是一个男人的女人,否则就不知道孩他爹是谁了。男人想保证血统的纯正,所以就得至少在女人怀孕和哺乳期间提供必要的照顾——又一对权利与义务,用马爷爷的话说:事物是对立统一滴!总有人只希望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所以男人更喜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为完事以后他可以轻松离开现场,身上少了点什么,走得更轻松了。而女人的麻烦事就多了,要怀孕要哺乳,这是躲不掉的,所以面对要打枪的男人,女人犹豫不觉,她要确认这个男人是否在以后会照顾好她。

有了不履行义务的男人,就有了艰辛的未婚妈妈。而掌握了话语权的男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仅不铲除男人中败类,反过来指责未婚妈妈如何如何的不是。这和事实完全converse,女人为了繁衍男人和女人共同的后代,贡献了子宫,贡献了乳房,贡献大量的精力,最后还得不到尊重。

臆想结束,回到电影,车太贤和朴宝英,繁衍后代都是在中学时代,我身边的中学生也不逊色,我工作地的附近有两所中学,住的地方也有一所中学,出双入对的中学生实在太平常了,有一晚回家,有一对就在我住的楼道口啃得津津有味,害得我当时都想上去啃一口,事实就是这样。可是,你和一个在父母的羽翼下长到十五六岁的孩子谈责任义务,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没有独立生活,没有经历世道的艰辛,是不可能知道什么叫责任义务的。所以说他们不负责任是牵强的。

自然选择赋予了人类性快感和繁衍这一对矛盾统一体,让人类繁荣昌盛到现在,而对于光想享受权利而不希望履行义务的人类来说,又成为了一种羁绊。事实上,人类已经找到了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办法——避孕药具。不管使用何种避孕方法,都是将性快感和繁衍分离,只享受性快感而不必承担繁衍后代的义务。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找到如此好的办法,可以减少很多未婚妈妈,但是我们却拒绝和孩子们分享。前几天很火爆的一条新闻,19岁未婚先孕的女孩子,避孕的方法居然是“喝花露水,用避孕套泡水喝”,最多的评论居然是“无知“、“没有文化真可怕”等,看不出对这个女孩任何的同情,对事实的反思。事情绝不是无知、没文化这么回事,这完全是整个社会对性的打压造成的。说“无知”等话的人,最多也是一百步笑五十步,你最先知道的,还不是偷偷摸摸学来的,要么是看毛片,要么事看言情小说,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渠道能了解性知识?

我们视性为洪水猛兽,它到底哪儿可怕了呢?从生理的角度说,对性的需求和对食物的需求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有朋友说:不吃饭会死人的。不吃一顿你会死吗?在不会饿死的情况下,满足食欲和满足性欲是一样的。两者唯一不同的是:性被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道德这东西,是随着时代的需要变迁的,1000年前的道德,可能在今天就是不道德,又随着不同的视角而转变,对你的道德,也许就是对他人的的不道德,怎么说得好呢?(——又见“尺子问题”。)

未婚妈妈,祸起男权社会,如果真的想彻底消灭未婚妈妈,估计只有回到群居时代,下一代是整个族群的下一代,没有婚姻了,也不需要确认是谁的下一代。但是男权社会可能在短期不会崩塌。

在不可能改变社会架构的情况下,请社会开一道适合的缝,让孩子们知道多一点关于性的知识。也请各位男人准男人随身带好套套,算是作为男人责任的底线吧!


2009年5月6日星期三

母亲的梦

清早7:01,接完一个电话,时长17分25秒,母亲打的。

昨晚上梦见我了:她一个走路,走着走着先遇上了小兰兰(二姐),然后遇到了我。走了一会儿,有一个卖卤肉的铺子,卤肉卖3块钱一斤,她买了1块钱的,可是3个人怎么吃也吃不完。

梦中情景与现实吻合得太好。

遇上我和二姐,好像我们不是她亲生的一样。三姐弟,只有大姐在她身边,可以时常得见,二姐一直都在贵阳,尽管不是离得很远,大巴4个小时,但是几个月也才见一次。我,加上上学的四年,已近在外漂了7年了,7年了,在家的时间总和不会超过365天,尤其是工作以后,每年与她相处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2个星期。

母亲思念孩子,她不会有意识地抱怨孩子,但在潜意识层面,我相信,我已经是被千刀万剐了,有什么责备孩子的话还比“我没你这样的亲生儿子”更甚呢?

——我确实也应该是被千刀万剐!

卤肉3块钱1斤,1块钱的3个人怎么也吃不完,怎么可能呢?梦是现实愿望的达成,在某个时刻,母亲一定有个这样的愿望:要是用1块钱买肉,一家人怎么也吃不完多好啊?

我十岁的时候,家里有一次劫难,经济崩溃,家庭差点分崩离析。有一次为了还债,母亲还想把家里一张沙发卖了,价格是200块,最终父亲的一个好朋友借了钱才没有卖。可想那时母亲经受了多大的困难?(现在这个钱都还没有还,母亲给孩子们说:这个钱不还了,你们好好记住还有这笔债就行。)

很巧的是,接电话之前,我也做了一个梦,和一家人一起,爸爸在炉子上在煮一锅大杂烩,主要是土豆和茄子,母亲说:“吃完后好去打烟”。种植烟叶一度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打烟”就是从地里采摘烟叶,并且编成串和烘烤这个过程的简称。这是我上学期间,从初中到大学毕业,每个暑假必须经历的劳动,我戏称为“劳改”——劳动改造!

经历了困难,孩子们都长大成人,有稳定的工作,大姐是教师,二姐是医生,最不靠谱的我是软件工程师,在农村,这绝对算得上是父母的骄傲和成就。

可是,一个个却扔下母亲远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