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功利化教育的批判

在我的博文《贵州市,你他妈到底属于哪个省?》的留言中,有这么一条:

“你个比在这里叫什么.老子就是不知道.你做个小白领有什么了不起.不知道了就不能活了.你瞧不起我们这些不知道的人.我们还瞧不起呢.你了不起啊.死比.杂种.”

很奇怪,看到这个网友的留言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恼怒,也许长期浸淫于互联网,这种话看多了,以至于水火不侵。

我不知道这位网友怎么定义“瞧不起”。对于问“贵州市属于哪个省”这样问题的人,我只是在心里发一声叹息,从此对这个人的知识广度有了一个浅显的印象,如果他有一定得学历,我还会怀疑他的知识和他的学历不对等,不知道这算不算所谓的“瞧不起”?

我敢肯定,这位网友绝对没有看明白我在这篇博文中要说什么,但是这种读不懂文章,遇上不同观点的文字就泼妇骂街的网友绝对不在少数。会上网聊天,会使搜索引擎,会读博客,我想必然是受过一定程度教育,不禁要追问,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看新闻,幼儿园教孩子识字,孩子认识一个字家长需付费五毛,还自称公平合理。这听上去有点荒诞,但是将其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缩影毫不为过。

孩子上幼儿园仅仅是为了识字吗?孩子识字数是衡量一个幼儿园好坏的唯一标准码?当然不是,仅仅是技能锻炼的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一些和他人相处的原则,培养兴趣等等,和这些项目相比,识字并不是那么重要,也不那么困难。五毛钱教孩子识一个字,更是从一个侧面说明教育的功利化,用一种投入-产出的思路去看待教育,我们教育口号“百年树人”喊得那么响亮,可惜,我们却等不急,毫不羞耻地给牙牙学语的孩子要五毛钱。

可以拿更高层次的教育与之对比,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都可以。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接受教育的人学会某种技能,正如幼儿园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识字一样,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接受教育的人去如何感受世界,感悟人生!然而这种无法立竿见影地产生效益的教育目的,并没有被社会和教育体系认同,教育体系的不认同,反过来影响受教育者的选择。

高中文理分科时就是很好的证明,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理科,而差一点的学生自认为学不好理科才会去选择文科。我一个成绩很好的朋友,在高中文理分科时选择了文科,物理老师摇头晃脑,无不遗憾——这么好的成绩怎么偏要选择文科呢?

这中选择的背后,就是投入-产出的思想在作怪,学理科,得到一门实实在在的手艺,学成之后能快速转换为真金白银。学文科,耍嘴皮子,就没有这么实在了。搞理科的,学术成果很容易得到应用,学文科的,可能老死你都发表不了一篇论文,事实上,很多人文学科类的著作都是在作者死后若干年之后才被发掘出来。尤其在当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下,社科类的学术成果也只能冠以社会主义这一特色才能得到主流的认同,更是加剧真正的社会科学的衰落。

可是,重理轻文的人们又忽略了一个事实,西方的现代科学,却是发轫于笛卡尔、培根、费希特为代表的进步派——哲学。

前段时间,重庆一万多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引起轰动。今年全球经济哀鸿遍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是惨不忍睹,而正是以投入-产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谁又愿意去投入呢?从这个角度说,一万多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是合理的。一万多名学生放弃高考,也说明了中国现在的教育沦落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从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到主动放弃,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教育从天堂堕落到了地狱。

回到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就不难看出,为啥有那么多只会骂街而不会表达的网友了?这种投入-产出式的功利教育,只负责像传授技艺一样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关心学生今后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学计算机的只叫学生如何编程,学会计的只交学生如何算账,学机械设计的只交学生画图。可是,在生活中,这些技艺是需要与人交流或者交换的,否则这个学生无法生存的。而小到人与人的交流,大到社会结构重建,都需要被我们所摒弃的人文学科!

回想我受到的教育,最愉快和自豪的不是学校的那一部分,而是自己私底下读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当我读了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才知道自己是个文盲;读了《万古江河》,直想拿头顶墙壁,我以前读到的都是些什么历史?读了《中国农民调查》,我也才知道,这个时代并非如纸上描绘的那么美好;读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才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岂是一个“封建专制”说得清?.......

最近读民国那一批精英的书多一点,很怀念那个时期,甚至在我心中,民国时代这一批学贯中西的精英堪比春秋诸子百家,可是随着大一统的思想,一代学术精英就这么夭折了。或许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中找到这样的影子——权力的争夺越厉害,学术越繁荣。

我时常想起小说《白鹿原》中拒绝当教育局长而开馆授徒的朱先生,会联想到坐在大槐树下给3000弟子讲学的孔子,还有庞涓、孙膑、张仪和苏秦的师傅鬼谷子——那些知识与学术自由传播的时代,以及圣人。
----------------------
2019-05-13:原名《骂街的网友,你骂谁?》迁移时修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